小分子褐藻醣膠迄今已有3000篇科學文獻,主要用於調節生理機能、健康維持,並且發揮了極佳的作用。
快速跳轉目錄
|
什麼是褐藻醣膠?
褐藻醣膠,學名為褐藻多醣硫酸酯,是一種只存在於褐藻門植物(一般為多細胞巨型海藻,如:昆布 )體內的天然水溶性多醣體。褐藻醣膠主要由L-岩藻醣(Fucose)鍵結硫酸酯基,所聚合串聯而成之多醣體。相關研究成果,於1957年首次被記載於國際醫學期刊內,也從此開啟全球醫、學、研各單位相繼投入研究。
什麼是小分子褐藻醣膠?
傳統的褐藻醣膠分子量約為20,000~2,000,000道爾頓(分子的重量),然而,2008年台灣學者黃培安博士(現任職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/生科系/副教授)成功研發出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技術,將褐藻醣膠分子量縮減僅為500~3000道爾頓,藉由減少分子間空間阻礙,因而提高生物活性,可惜的是當時的製程之溶解度較低,仍留下大量不可溶雜質。直到2020年,原研發團隊經過12年的精進研究,進一步額外導入兩階段關鍵技術後,成功開發出第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新製程技術,剔除了不必要雜質,讓其可溶純度提升。考慮到具有活性的褐藻醣膠需具備水溶性特性,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新製程開發,是非常重要的突破。 (褐藻醣膠為水溶性多醣體,因此可溶純度是重要關鍵,詳細可以看這篇 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可溶性,重要嗎? )。
一般人可以吃小分子褐藻醣膠嗎?
小分子褐藻醣膠是一種來自褐藻所萃取的水溶性多醣體,屬於保健食品,對於大人、小孩或需要調整體質、補養的人都是適用的。甚至有些家庭,在面對關鍵問題時,家人食用後有感,所以全家大小就一同食用保養以健康維持 (食用不同用量做區隔)。因此,近年來也觀察到,愈來愈多亞健康的人,開始將小分子褐藻醣膠納入日常保健的趨勢。下表是小分子褐藻醣膠適用的族群分類:
族群 | 適用原因 |
關鍵問題族群及其家族 | 調節生理機能、維持體力 |
促進食慾、維持消化道機能 | |
病後補養、健康維持、重新打底 | |
銀髮族 | 促進食慾、幫助消化 調節生理機能 滋補強身 |
兒童、青少年 | 改變菌叢生態 調整體質 |
一般人 | 日常保養 增強體力 調節生理機能 健康維持 |
小分子褐藻醣膠怎麼吃?
褐藻醣膠有多種劑型,包括膠囊、機能飲和粉劑等。建議選擇「喝的小分子褐藻醣膠」,這種形式適用範圍最廣,且易於人體吸收。以下是不同劑型的食用方法和選擇訣竅:
• 膠囊:方便攜帶,可直接搭配開水吞服並容易調整食用份量。幼兒和老年人可輕鬆打開膠囊,食用其中的粉末。不同品牌的褐藻醣膠膠囊含量有所不同,如果膠囊內的粉末不能完全溶解於水中,表示具活性的小分子褐藻醣膠含量較低,因含有不溶沉澱故不建議直接使用。
• 粉劑: 粉劑的食用量較大,適合需大量攝取來做為預防保養用途者。粉劑包跟膠囊一樣,可搭配開水食用,優點是可以方便地大量食用。不過,粉劑包會較重視吞食用的順暢性,常會需添加人工賦形劑,以避免於口中結塊,所以選擇粉劑需要特別留意添加物的問題,對於味覺敏感或口腔有傷口的人,也須特別留意使用。另一方面,粉劑因較大量包裝,所以較容易吸濕受潮,因此在保存上也需額外小心。
• 水劑:做成水劑的小分子褐藻醣膠機能飲是技術門檻及成本都最高的劑型。因為需以高可溶純度的小分子褐藻醣膠為原料濃縮製作。其無需稀釋、免過濾、開封直飲的特性,對於吞嚥障礙者更為安全及便利,不像吞食膠囊或粉劑等固態劑型容易發生吞不下、噎到或嗆咳等現象(尤其是兒童、長者或是吞嚥困難者),因此對於有吞嚥障礙的人,建議選擇液體形式。此外,喝的褐藻醣膠的最大優勢是,液體較好吸收,可提高吸收效率。
選擇小分子褐藻醣膠的注意事項
選擇褐藻醣膠時,不僅要考慮食用量,也要注意關鍵營養素的補充量和活性。尤其是對於食慾不佳或長期需吞食多量保健食品者,選擇易於食用的劑型非常重要,以避免影響正餐的食慾。聰明的選擇能夠帶來更好的效果。
褐藻醣膠的副作用是什麼?
褐藻醣膠屬於食品,基本上沒有副作用問題。唯一需要注意的是-褐藻醣膠是從海藻中提取的,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-碘。碘同時是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成分。不同年齡層、哺乳期婦女以及患有甲狀腺疾病的人,應該根據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攝取適量的碘。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機能飲每包含約相當於一杯240毫升牛奶的碘含量(約含160微克碘)。對於嬰幼兒、哺乳期婦女以及限碘飲食的甲狀腺疾病患者,建議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,確保安全適量攝取碘。(了解更多資訊,請參考:褐藻醣膠含碘量高嗎?)
結論
總括而言,小分子褐藻醣膠除了適合特定狀況下需要補充營養、促進食慾或調整體質的人食用,一般人在日常保養時也可以補充小分子褐藻醣膠,尤其是像研褐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機能飲,酸甜口味在兒童及食慾差族群都有極高的接受度,全家一起食用保養非常便利。儘管小分子褐藻醣膠在臨床和市場上都獲得了良好的迴響,但在做為保健選擇時,仍應綜合考慮個人需求和身體狀況。保持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實現身體健康的目標。